登 录 注 册

艺术阐述:一场寒山精神的跨文化连接

2019-12-09

2019年12月6日,【寒山:寒山美术馆两周年主题展】暨【“杳杳寒山道”寒山文化论坛】在苏州寒山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作为寒山美术馆两周年主题展览,也是第一次以艺术视角为主体,围绕“寒山”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从“寒山图像与文化传布”“寒山文化的艺术阐述”“寒山文化论坛”等方面为大众呈现对寒山及其精神延续的当代阐述。

本次展览由苏州高新文旅集团出品,寒山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台州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与苏州寒山文化研究院协办。




寒山文化的回流影响

寒山,中国唐代著名诗僧。他身份多样,学儒、修道、奉佛,却又非其一种,在民间的他又以“文殊”“和合二仙”(与拾得合称)的形象为人们所敬仰传颂。寒山所代表的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是回归自我、回归原点的精神趣味,也正因为此,成就了其精神的连绵影响和持续传播。

此次展览通过古代与当代两部分内容进行呈现,从传统图像与现代研究基础之上对于“寒山”进行回顾。展览序厅现场,以图式形式大致梳理了“寒山身份”“寒山主要的传绪脉络及影响谱系”,由此为大众呈现出一个相对立体的寒山形象。随着寒山文化回流影响,寒山及其精神在持续散发着作用,使他与当代艺术创作之间生发出内在的关联,与不同的艺术家之间产生了很多共体层面上的内容,在本次展览中通过概念阐发、艺术形象或技法语言进行了多元呈现。



寒山精神的当代艺术阐述

本次展览寒山美术馆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对“寒山”进行新形式阐述,从艺术和寒山精神的当代延续等视角进行关注,集合了包括曹晓阳、高世强、管怀斌、陆衡、梁绍基、佟飙、王公懿、徐龙森、严善錞等9位作品内涵与寒山精神契合的艺术家,由他们的作品窥见寒山诗意的当代形态。

高世强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云山六章》将自然的山水“移到”实验影像之上。管怀宾的作品连接古典与当代,将中国古典美学融入其空间装置形态,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广泛的延伸与拓展。徐龙森的水墨山水画作品《大物》《云山苍苍》,以大幅形式的呈现,直接追寻山水画最本质的意义。王公懿的作品展现了他对古代文化精神的致敬,参展作品《辋川图错综》《寒林》与《高古·太华夜碧》等都反映出其创作意图与寒山精神观的契合。来自天台的艺术家梁绍基,他持续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本次参展的《云》是他携蚕丝弥满的镜子驱车去天台名胜琼台仙谷追云的记录。

此外,书法家陆衡所抄录的《寒山诗》,佟飚的山水符号和图式,严善錞的静适之境,以及曹晓阳所图绘“山水结构”的察万物、明心念等,都与当下所提及的寒山文化在很多层面上形成了呼应,反映出寒山及其精神在历经千年之后的持续性传播,该精神内核有着更加多元化的样态。



寒山艺术的跨文化连接

“杳杳寒山道:寒山文化论坛”是本次活动的另一亮点,在视觉展示的基础上,集结了来自于国内外一批有影响力的寒山研究学者,如比尔·波特(Bill Porter)、钟玲、查屏球、何善蒙、张文江、张勇、温波、胡正武等,论坛从“寒山文化及其域外传播”“寒山与中国思想”等方面展开,以跨文化的视角为观众探寻寒山在艺术形象、外域传播、精神内涵上的边界,与会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大众呈现出不同视角下的寒山文化解读。

论坛通过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的形式,以跨文化视角为观众探寻寒山在艺术形象、外域传播、精神内涵上的边界,以此破译寒山文化传播之门的密码,求索寒山之路,也从更深层次探讨文化是否独立于外部因素成就其自身影响,这也是由“寒山”这一主题所带来的深刻思考。

展览开幕当天,围绕本次展览,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合方书坊以“寻寒山不遇”为主题,特邀比尔·波特先生和何善蒙教授做客分享。比尔·波特早年翻译《寒山诗集》,也曾为寻访寒山踪迹前往苏州寒山寺、台州国清寺、寒岩等处,实地考察寻访。此次分享会,两位在合方分享他们与寒山千丝万缕的关系。


寒山文化论坛

合方书坊分享会现场


本次寒山美术馆两周年展览,以“寒山”为主题,联合中国美术学院策划举办的展览及论坛活动,借由“寒山”这一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性,去发现其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文化共感。

回顾寒山美术馆两年以来20余场高质量的艺术展览,从“想象力工厂”感知与思辨的体验到“寒山-白夜” 周年庆60小时不闭馆的艺术生活践行,从“丝维越界”传统艺术的现当代表达到“平行交叉”不同国度之间传统工艺的碰撞……,每一场展览,无论是人文观照,还是美学感知,借由跨界艺术的互动所带来的多元文化迸发,都传递着艺术的当代活力,用不一样的艺术体验,分享着寒山独特的艺术文化视角,引发共鸣。

本次展览将从今年12月6日启幕持续至2020年2月29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正常开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