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注 册

苏久华: 让生活美学浸润苏城

2016-11-24





11月18日,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将正式对外开放。它坐落于太湖大道小龙山畔,浒光运河之滨,占地300余亩,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下设“三馆三中心”,分别是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影视中心和商业中心。


作为一个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平台,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融合传统与现代,以科技为手段,以人文为内核,散发着独特魅力。它既是一座健身、养生、修身之所,传承吴地芳泽,融合儒学六艺,演绎苏式人文生活旨趣,又处在真山真水之间,是高新区的人文庭院。走进它,如果想体验体育潮流,可以前往电竞中心;如果想追赶科技前沿,又有VR(虚拟现实)空间、“声音图书馆”;如果想感受艺术氛围,可以欣赏传统手工艺及各种展览;如果只想放慢脚步,还有“合方书坊”等等。


这一切,不管是空间还是内容,都在定义“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苏久华认为,当下,苏州人最大的精神需要,就是对“科技”“人文”和“生态”的追求。每个人都需要不自觉地被“生活美学”浸润,然后潜移默化,融入生活,化为内在的人文气质。


高新区文体中心谋划之初
就冲着不同而去

苏周刊:作为苏州又一座文体地标,高新区文体中心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苏久华:在谋划之初,我们就是冲着不同而去的。因为听到文体中心,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它是一个比较low(低端)、老态龙钟的空间,功能已经被固化了。而我们希望高新区文体中心有更多创新,它可以集体育健身、休闲养生、文化修身等各种功能于一体,填补苏州城市西部高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空白。
高新区文体中心不仅处在山水环抱之中,在定位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先,它将成为一个健身、养生、修身之所。其次,结合地域,针对新生代的文化诉求,要建设成苏州高新区的人文庭院。最后,在理念上,坚持打造“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的宗旨。
苏周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定位?
苏久华:这是在一步步思考和探索中形成的。我从2015年5月开始参与筹建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当时正处在场馆建设的后期。空间虽然已经有了,内容还是空白。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有点焦虑和困惑。因为采用了全新的运作模式,通过现代企业的方法,来运作这样一个提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平台,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这种体制机制的突破,推动了创新,把我们逼到了市场最前沿,直接面对消费者。直白地说,场馆建好之后,谁会来?谁会再来?谁会乐意带着他的亲戚朋友一起来?如何建立消费者对场馆的黏性,需要首先考虑。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这个理念道出了我们追求的目标和真谛,创新创造是企业的灵魂,我们打造这个平台也不能因循守旧。
我认为,无论是文化还是体育,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最终追求的。每个人,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有对艺术、美学的追求。打造文化标杆,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回归传统,我们祖先提出人要具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它刚好跟我们的业态精准契合,于是想到可以做一个“六艺”的现代表达。因此,我们首先打破体育与文化之间的壁垒,立足于不同层次的个性发展需求,建设健身、养生、修身之所。其次,由于服务主体将是伴随着互联网一起成长的新生代,思维方式、文化诉求、消费偏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建设一个当今语境下的“人文庭院”,来唤醒每个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而我们最终要找寻的,是结合当下苏州人的生活状态,倡导一个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引领新风尚的生活理念。它就是“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这是我们中心打造产品、提供服务的终极方向。

传承创新苏工苏作
让传统回归生活

苏周刊:图书馆业怎样推陈出新?高新区文体中心图书馆有什么独特亮点?
苏久华: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图书馆的功能需要重新定位。现在,走进图书馆安静阅读,享受这种与自己对话式状态的人群已经越来越少了。高新区文体中心图书馆分为上、中、下三层,包括图书和电子阅览室、研究室、多功能阅读区、棋艺和美术培训室等,并独辟一个供读者享受室外阅读乐趣和娱乐休憩的露天庭院。在这里,既可以便利地借书、读书,也可以休闲娱乐、书法绘画、对弈观棋、调养身心。
图书馆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差异化、数字化。除了与苏州图书馆建立“总分馆”的合作模式,共享图书资源,我们努力通过项目化,把创新思维融入其中,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我们打造了“湖上书舟”项目,搜集苏州作家撰写的书及反映苏州的书,在藏书上实现差异化。沿着这个方向,我们可以找到时间跨度很长、范围很广的书籍,将来打造一个“最苏州”的图书馆,成为苏州文人的心灵家园。而且,在这一基础上,可以延伸到作家年谱制作、各种专题研究上,意义深远。我们还同步与“书格”网络平台合作,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公益推送。
其次,我们打造了“手艺苏州”项目,依托本地文化,高度特色化。高新区是苏工苏作的中心地之一,周边存在着以苏绣为代表的一大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遗存和产业形态。我们不仅要系统地归纳和展示苏工苏作的相关资料,如图片、实物、专门书籍、中外纪录片等,还要将全球各个地区优秀的手工艺成果搜集在一起,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于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和爱好者检索、阅读,推动他们拓宽视野、发展创新。最后,我们还设计了“合方书坊”项目,将茶文化和书结合起来,做一个特色书店。
目前,我们正在跟喜马拉雅FM平台合作,准备建设一个“声音图书馆”。到时,我们将探索关闭视觉这扇门,让读者完全依赖听觉来阅读和感知这个世界,获得全新体验。
苏周刊:文化馆有哪些创新?
苏久华:文化馆里设置了小剧场、美术馆、非遗展示馆。小剧场主要呈现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优秀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诗歌朗诵会、小品等艺术作品。美术馆将会持续展出不同流派的雕塑、素描、版画、插画、摄影、陶瓷艺术等美术作品。非遗展示馆则主要展出苏州传统的缂丝、苏绣、桃花坞木版年画、宋锦、家具,及其他各种吴地传统习俗文化。
为实现差异化,在文化馆内,我们也打造了三个特色项目。一是与同济大学合作搭建“创客空间”,让苏州本土资源和国际知名品牌相结合,助推传统手工艺创新。另一个是“琴岛计划”,围绕钢琴主题,进行艺术展览、培训、赛事和演出。目前

返回